洪國峰的 Blog。

從台語認識日語清濁音之分

+ 沒有留言:
剛開始學日文清濁音的時候,常常困惑:為什麼「佐藤」 (さとう)會唸得像「さどう」呢?為什麼「あなた」會唸得像「あなだ」呢?直到學了台語羅馬字之後才發現:這些音雖然對於華語使用者而言聽起來很像,但是在台語跟日語當中卻是明確區別的音!

先請您試著忘記漢語拼音,並唸唸看以下三個音:
①「いしゃ(会社)」kaisha的「か ka」
②「そうです」soudesuka的「か ka」
③「ない(長い)」nagai的「が ga」

①的か沒什麼疑問,就如同華語的「咖」、台語的「跤」(腳),注音符號為ㄎㄚ。②也是沒有加點點變濁音的清音か,音卻聽起來像華語的「嘎」、台語的「膠」,注音符號為ㄍㄚ,這個②就是我一開始說常常會跟濁音搞混的音。在讀③加了點點變為濁音的が以前,請先回想一下愛之味麥仔茶的廣告詞「止喙焦閣袂礙胃」(止渴又不傷胃)當中「礙」的讀音,③的「がい」正與廣告詞中的「礙」近乎同音!

歸納表:


為什麼①、②聽起來不一樣,卻是同一個假名呢?為什麼②、③聽起來很像,卻是不同假名呢?原來聽起來一樣或不一樣也是因語言而異的!

對華語使用者而言,因為現代已無濁音,所以只能區別出送氣音跟不送氣音的差別。把手掌張開擋在嘴巴前面,再讀一次①系列的例詞,可以發現一股氣流從喉嚨衝出來打在手掌上非常明顯,讀②系列的例詞時,氣流就弱得多。③系列也是弱氣流。所以對我們來說,如果要在①、②、③之間劃明顯區別的分隔線,通常會劃分在①、②之間

但對日語而言就不一樣了,他們只有區分清音跟濁音,同樣的假名「か」有時候會讀「咖」有時候會讀「嘎」,但這之間並無別義(區別詞義)的功能。加上點點、成為濁音が之後,才會被當作不同的字詞,所以對他們來說,如果要在①、②、③之間劃明顯區別的分隔線,反而會劃分在②、③之間。把手放在喉頭感受發音時的震動,可以發現清音的震動比較短、範圍也較小,濁音則震動較長、範圍較大。

區辨練習(①②③皆為日語,小括號內為日文漢字,中括號內為中譯):

※ 有人稱 ①→② 為「ptk 音便」(見註一)
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た行的濁音系列不只華語沒有,連台語也沒有,我只能盡可能地描述日語的 d 是個介於「ㄉ(不送氣t)」跟「ㄌ(l)」之間的音,而台語、華語大部分都把包含這個音的日語外來語轉音到ㄌ音去了,像是 doraiba [ 螺絲起子 ] 變成 loo33-lai51-bah11(常俗寫為羅賴把),oden [ 關東煮 ] 變成 oo-lian2(烏輪/黑輪),udon 則被華語譯為烏麵。

【註一】ptk 音便

對於ぱ行(羅馬字 p 開頭)、た行(羅馬字 t 開頭)而言,只要不是在單字的字首,有很高的機率會自動變為不送氣。か行(羅馬字 k 開頭)比較特別,通常都會維持送氣清音,除非接在す後面才會有很高的機率變成不送氣,例如:そうですか [ 是這樣啊 ]、大好き [ 超喜歡 ]、スールガールス [ school girls ]、スール [ scale,規模 ]、スーン [ scone,司康餅 ],此規律與英文滿一致的。但這些都只能說明大概的情況,還是會有例外,像閃閃發亮的「ピカカ」第二個ぴ即使沒在字首,還是通常會維持送氣。只能多聽多模仿了。

【註二】拼音方案的比較

從以上表格中可以發現,日語羅馬字的 ka 在台語當中卻會分為 ka、kha 兩種,可見雖然都是羅馬拼音,但不同語言所使用的羅馬拼音中,同樣的羅馬字卻可能代表著不同的音。以下僅就本篇用到的音做個比較:

※ 台語幾無使用,但該發音仍存在於廈門等地之閩南語

台語與日語的羅馬字皆以 p⇄b、k⇄g 區別清濁,台語清音進一步以加上 h 與否來區別送氣。漢語拼音不管 p⇄b、t⇄d、k⇄g 都是清音,僅區分送氣與否。